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台灣粗榧

台灣粗榧


 


又名:威氏粗榧、台灣三尖杉


 



       


常綠中喬木,高約10公尺,樹皮光滑,枝條下垂,小枝對生;頂芽常3枚並列。葉互生,扭生成兩列狀,線形扁平,略呈鐮刀狀彎曲,先端銳形,基部鈍形,邊緣略為內捲。葉表面深綠色具光澤。背面具顯著灰白色氣孔帶2條。中肋表裏均凸起,雌雄異株。3月開花,雄毬花412個成頭狀花序著生於葉腋,雌花芽與新芽並生於小枝之頂端。授粉後於翌年10 11月成熟。種實橢圓形,成熟時呈暗紫色,種子核果狀近於無柄。特產於台灣海拔6502,700公尺之山區,少量單株散生於針闊葉樹林及針葉樹林中,部分聚生成小族群。分布地為桃園縣:拉拉山(Lalashan);新竹縣:觀霧(Kuanwu);花蓮縣:嵐山(Lanshan);嘉義縣:阿里山(Alishan) ;高雄縣:多納(Dona)本種為狹隘固有,之孑遺植物,近年來因棲地破壞、盜伐、藥用和園藝栽培等用途遭濫採之故,數量銳減,經列為稀有植物,亟待保護。


藥用價值


1)經研究發現,三尖杉的根、莖、皮、葉內含多種生物堿,對治療血癌(白血病)和淋巴肉瘤有特殊的療效,故近年來,在醫學界備受關心。其作用主要是由于三尖杉體內可提取出三尖杉酯堿和高三尖杉酯堿有效單體,對白血病的緩解率高達82%,而且安全有效。


2)驅蟲消積,用于腸蟲疳積:蛔蟲疳瀉三尖杉種仁15克,使君子仁、大蒜各30克水煎,食前空腹服,至大便中蟲消失為止。鐵蟲疳積三類杉種仁炒熟日嚼服30克。亦治蟯蟲、絳蟲。


種子繁殖


台灣粗榧種子有休眠性不容易發芽,即當種子自然落果後在林地上一年內無法發芽。新鮮種子胚長度和種子長度比例0.30±0.04。研究發現暖低溫層積組合處理能打破台灣粗榧種子的休眠性。種子先在暖溫15/620/1025/15層積處理36星期,接著在5低溫層積處理16星期,發芽率分別為9052.764.0%,結果顯示15/6暖溫36星期和5低溫16星期的發芽率最佳。種子經5低溫層積122024324052星期,之後分別放在15/625/15二組暖溫生長箱,發芽率在15/6暖溫下分別為2.71.32.79.317.336.5%;在25/15暖溫下分別為01.31.308.020.7%,顯示低溫層積愈久,發芽率愈高,且15/6下之發芽率優於25/15。種子胚在暖低溫或低溫層積處理下皆不會增長,只有當種子在暖低溫層積組合處理後,在最後發芽階段時期胚才會增長,此時胚長度和種子長度比例0.53或以上。另外,研究發現種子有上胚軸休眠,即胚根突破種皮後上胚軸子葉需要另外5-8星期才能突破種皮生長。因此,台灣粗榧種子具有深度簡單上胚軸的形態生理休眠,即種子需先經暖低溫層積組合處理52星期,使胚根突破種皮,然後另外需要5-8星期使上胚軸子葉及莖生長冒出種皮。


阡插繁殖


多在夏季進行阡插。插穗以選主枝梢部者最佳。亦可用當年生小枝作插穗,经100-150ppm引朵乙酸處理12小時候,插于以椰糠为基质的苗床上,經3-5個月即可長根成苗,成活後宜剪幹種植。


1 則留言: